首页>>经典案例>>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2024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案例及受害情况统计

时间:2025-06-03 20:31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长安律师获悉

《报告》揭示,2024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针对18岁以下儿童的性侵案件共计205宗,受害者人数达到690人。根据数据统计,在2024年的205起事件中,涉及三人或三人以上的案件共有41起,这一比例达到了20%;而涉及五人及以上的案件有27起,占比为13.17%;涉及十人及以上的案件有13起,占比为6.34%;此外,每起事件平均受害儿童人数为3.37人。

“女童保护”项目统计显示,在2024年的案例中,性别信息明确的有598人,其中女性儿童544人,占到了90.97%的比例;男性儿童至少有54人,占比为9.03%。与2023年的数据相比,男性儿童遭受侵害的比例有所降低。

在年龄段的划分中,针对205起案件,有178起明确了受害者的具体年龄;其中,提及“未成年人”、“幼女”或“儿童”的有27起。在这178起案件中,受害者年龄在14岁及以下的有125起,占总数的70.22%;而14至18岁(不含18岁)的有53起,占总数的29.78%。梳理发现,年龄最小的受侵害儿童仅3岁,施害者为其邻居大爷。

“女童保护”项目指出,在205起相关案例中,统计结果显示,作案者未成年的案例有18起,这一比例在总案例中达到了8.78%,与过去的数据相比,增幅明显;同时,作案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包括60岁)的案例有3起,占总案例的1.46%。

在“女童保护”项目跟踪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性侵犯罪人的年龄呈现“两极化”趋势,且这一现象呈增长态势。特别是那些未成年的施害者,他们的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各部门需要积极采取行动,一方面保护那些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儿童,另一方面也要挽救那些可能成为施害者的未成年人。

熟人作案占比超八成,校园、培训机构等场地发案频率高

根据“女童保护”的数据统计,2024年共发生了205起相关案件,其中涉及人际关系的案例有168起。在这些案例中,熟人作案的有139起,占据了总数的82.74%;而陌生人作案的则有29起,占比为17.26%。

在139起熟人作案的案例中,教师及其相关职业人员,包括教练、家教以及补习老师等,涉及作案42起,这一比例达到了30.22%。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教师这一特殊身份容易吸引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性侵儿童的案件中,教师都是施害者中人数最多的。“女童保护”组织指出,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儿童接触频繁,仅次于监护人,他们作案时拥有极大的便利,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以2024年10月的一起事件为例,某省一名女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均遭受了辅导教师的性侵犯,等到父母发现时,她已怀孕19周,最终不幸流产。

“女童保护”组织提出,需采取多种手段来预防此类犯罪行为,首先,必须强化对教师职业资格的审查以及道德素养的培训,并定期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以维持严打高压的治理态势;其次,应通过多种途径向家庭普及相关教育,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和防范意识,同时,要迅速从家庭和儿童个人层面着手,对性侵犯罪进行预防与预警。

根据“女童保护”的数据统计,在205起相关媒体报道的案例中,有162起明确指出了性侵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校园及培训机构发生的案件共有36起,占到了总数的22.22%;施害人居住地发生的案件有26起,占比为16.05%;在酒店、KTV、酒吧、按摩店等娱乐休闲场所发生的案件有24起,占比14.81%;在公共交通、公园广场、餐饮理发等生活服务场所发生的案件有13起,占比8.02%;在小区、村庄、马路边等户外公共区域发生的案件有11起,占比6.79%;在网约车、出租车、私家车等特殊封闭空间内发生的案件也有11起,占比同样为6.79%;在受害人住所发生的案件有7起,占比为4.32%。

《报告》指出,与往年的数据特征相仿,校园和培训机构在本年度儿童性侵案件中,仍然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在校园和教育机构中,儿童性侵案件的高发情况,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施害人的住所也是本系列报告所统计的儿童性侵案件发生率较高的场所之一。近年来,酒店、KTV、网吧等娱乐休闲设施备受社会关注。部分此类场所违规操作,无视法律法规,纵容未成年人随意进出,导致这些地方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高发区。鉴于此,积极推行针对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的入职背景调查制度、侵害未成年人事件的强制报告制度等措施显得尤为关键。

隔空猥亵与线下侵害交织发生,呈复杂、隐蔽特点

《报告》揭示,在涉及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例中,网络作案事件达到44宗,这一比例占据了总数的21.46%。在这些案例里,网络猥亵与线下侵害相互交织,展现出错综复杂、难以察觉的特性。与传统的性侵害手段相比,网络作案者往往利用社交平台、游戏社区等渠道来接近未成年人,只需一个虚拟身份,便能够轻易地实施违法行为。这种低成本、高隐蔽的方式,使侵害行为更难被及时察觉和制止。

“女童保护”组织对儿童网络安全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孩子们在互联网上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和娱乐倾向。具体来看,他们在网络上的主要活动有观看视频,参与人数为1537人,占比达到34.13%;其次是学习,参与人数为1241人,占比为27.56%;此外,玩游戏也是他们热衷的活动之一,参与人数为1100人,占比约为24.43%。娱乐活动,特别是视频和游戏,构成了儿童网络使用的主要部分;尽管社交聊天在其中的比例不高(仅为11.59%,涉及522人),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对社交聊天的需求不高。许多家长未意识到短视频平台已逐渐成为儿童和青少年间的新型社交平台,而在视频、游戏平台上进行聊天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女童保护”调查的相关性分析揭示,孩子们在上网时的各种行为与遭遇不良信息的概率密切相关,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网络平台监管可能存在不足——日益凸显的技术伦理难题,正对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发展速度提出严峻考验。

采写: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长安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