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案例>>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2024年383名网暴者被判刑,互联网时代网暴问题凸显

时间:2025-06-03 20:28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长安律师获悉

2024年,有383名网暴者被判刑!

3月8日,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一组关于严厉打击网络暴力犯罪的数据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2024年,共有292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并被判刑,另有91人因侮辱罪和诽谤罪同样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并被判刑。

对于“按键伤人”行为,施以相应的惩处,这得益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持续发展,也得益于在民主进程中,所有参与者遵循法律、共同协作,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55次发布的数据,到了2024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经攀升至11.0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相应提高到了78.6%。互联网时代信息量激增,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情绪化、非理性、虚假、攻击性的互动内容随之涌现,尤其是“按键伤人”的网络暴力行为,已成为网络乱象中的典型代表。

长期以来,众多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持续发声,力主在网络法治框架内整治网络暴力、散布谣言等不良现象,推动相关法律规章的持续优化,为依法惩处网络暴力犯罪行为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并为营造一个清新的网络环境贡献了力量。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健全

早期诸如“铜须门”、“虐猫女”等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事件,以及被誉为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姜岩事件”,都揭示了网民通过人肉搜索手段获取受害者隐私信息并在网络上公之于众的现象。众多网民采取侮辱、骚扰乃至恶搞等手段,对受害者进行攻击,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因此,社会各界对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全国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提出建议:需完善法律法规,依照法律手段维护个人隐私,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自2015年11月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涉及网络的犯罪活动作出了具体规定。据此,针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行为,如“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现象,均被纳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范畴,“人肉搜索”行为若构成犯罪,最高刑罚可达七年有期徒刑。此举对打击侵犯个人信息违法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在此阶段,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民事纠纷案件所应适用的法律的相关规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并对管辖法院以及诉讼流程进行了具体说明,从而为当事人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便捷途径——个人信息保护在民事及刑事领域的法治建设正逐步向前推进。

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版)、《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以及《民法典》中的人格权编,均增加了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期待和担忧。

捍卫公民个人隐私,法治的防线正逐步加固。自2021年11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严格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搜集、利用、处理、传递他人的个人信息。这部法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数字时代的关键法律领域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治理网络暴力法律框架日益完善

近期,在杭州女子取快递遭造谣、武汉儿童被撞事件中母亲不幸坠楼、寻亲男孩刘学州遭受网络暴力等一系列事件里,“按键伤人”行为给受害者及众多网民带来了巨大伤害,广大民众对这种网络暴力犯罪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和深切的厌恶。

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对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的诽谤、寻衅滋事等行为的定罪及量刑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2014年4月17日,秦志晖,网名“秦火火”,因犯有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法院一审判决其服刑三年。这起案件,在2011年公安机关全力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和传播谣言等违法活动,以及“两高”司法解释颁布之后,成为了首例依法进行公开审判的典型案例。“秦火火”也因此成为了因造谣而获刑的第一人,引发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赞誉。此案也对网络暴力行为形成了强大震慑。

全国人大常委会及相关部门响应民众心声,陆续颁布或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包括在《民法典》人格权部分、刑法修正案(十一)中明确了通过网络进行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亦对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生产者及平台提出了不得进行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的明确要求。

网络平台的自我管理正不断加强。自2022年4月份开始,众多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发布通告,宣布将在用户的个人信息页面和评论区中公开显示其IP地址信息,以此来共同应对和改善网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

2024年9月24日,甘肃省临泽县公安局网络安全大队的民警们来到了辖区内的学校,他们向学生们传授了如何防范网络诈骗、识别网络陷阱以及如何文明上网等网络安全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们增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学海摄影(资料图片)。

2023年,我国网络暴力治理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同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部共同出台《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网络侮辱、诽谤行为的公诉标准、案件处理要求、法律适用范围以及惩处手段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该意见将严重网络暴力行为明确列为公诉范围,有效降低了受害者维权的经济负担,简化了取证过程,对施暴者产生了显著的威慑作用。“自该指导意见发布以来,社会反响积极,成效显著。”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如此评价。

2024年6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携手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旨在从多个维度强化网络暴力信息的治理工作,构建一个全方位、动态更新的治理体系。这部规定作为我国首部以部门规章形式推出的反网络暴力专项法规,对于不断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击整治网络暴力不停歇

公安机关针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打击整治也从未停止。

2018年2月,公安部对全国公安机关下达了开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净网2018”专项行动的指令。自此,公安部逐年安排全国公安机关执行“净网”行动,通过实施集群作战和专项活动,以提升群众满意度、维护网络秩序稳定为宗旨,对网络犯罪活动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

公安网络安全部门秉持职责,依照法律严厉查处了大量网络上的恶意侮辱、恶意诽谤、侵犯个人隐私等网络暴力犯罪案件。在2024年,公安部门发起并执行了专项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行动,成功侦破了超过8000起网络暴力案件,并对外公布了多起依据法律惩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进行法律教育、警示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2023年4月,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针对网络谣言的打击整治行动,通过多种手段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关闭了一系列违规账号,清除了大量网络谣言内容,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

公安机关在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中,对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网络暴力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持续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023年12月,公安部党委作出决策,将2024年定位为打击和整治网络谣言的关键年份。为此,全国公安机关被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活动。活动强调“打击、防范、管控”三位一体,不断强化对全链条、全平台、全领域的打击力度,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打击整治工作深入而扎实。根据数据统计,在此次专项活动中,共查处网络谣言案件超过四万两千起,依法惩处散布谣言的违法分子超过四万七千人,同时清理了网络上的谣言信息超过两百五十二条。

在巴黎奥运会举办期间,警方对网络上的相关信息保持高度警觉,依照法律法规查处了多起涉及体育界“饭圈”的谣言传播、恶意诽谤以及侮辱性攻击等网络暴力事件,广大民众对此纷纷表示赞同和欣慰。

令人感到高兴的是,今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侮辱罪以及诽谤罪被定罪并处以刑罚的案例,同比分别减少了22.3%和32%。这表明,我们打击和治理网络暴力犯罪的成果是显著的。

网络并非法律无法触及的领域,对于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优良的法律法规需要得到有效的执行,而打击网络暴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管理,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并开启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法治化的新篇章。

来源: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长安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