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不能由于提请劳动仲裁的时效已过,就可以将劳动争议作为借款纠纷来审理
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案情判定王某提请仲裁是否超出仲裁时效期间,然后据此裁定是否驳回其申请,惟独不能以劳动法不调整在外国注册公司的驻华办事处所涉劳动争议为由拒绝审理
劳动法第二条划定了该法的调整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合用本法。”题目是如何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的含义?劳动仲裁委员会的理解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这种理解是缺乏法律依据的,由于除立法者外,任何人都不应当在法律条文中添加自己的文字。并且,假如作这样的理解,为数不少的外国在华企业的劳动争议将均不受我国法律的管辖。这不仅涉及到作为我国主权一部门的法律管辖权,而且还会导致诸如栖身在我国的外国人与不在我国注册的在华企业的劳动争议将无人受理的题目。这显然是不妥的。
在外国注册公司的驻华办事处所涉劳动争议同样受劳动法调整
本案中,就法院而言,不能由于提请劳动仲裁的时效已过,就可以将劳动争议作为借款纠纷来审理;就当事人而言,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司不能由于另一方当事人王某未在劳动仲裁时效期内提出劳动仲裁,便有了将劳动仲裁作为借款纠纷起诉的权利。否则,必定会导致案件审理中的麻烦,由于本案的审理必定涉及到双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和终止的事实,尤其要涉及到劳动合同中关于“公司期望并经王某本人同意合同至少履行10年”的商定。王某可以根据这一商定提出反诉,哀求公司继承履行劳动合同。假如法院以劳动仲裁时效已过为由对这一部门不予审理,这便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双方当事人的诉权是不同等的:王某只有60天的仲裁时效,公司却有2年的诉讼时效;而且在公司提起的诉讼中,王某只有应诉的义务,没有主张权利的可能。
这里涉及的题目是,在统一份劳动合同、统一项劳动法律关系、统一起劳动争议中,一方当事人在60天的劳动仲裁时效期内未哀求仲裁,另一方当事人是否就取得了以不同于劳动争议的形式提起其他诉讼的权利?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由于,在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丧失的只是法院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而权利人的权利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正如人身伤害不会由于过了一年就变成了买卖纠纷一样。在由一项特定的法律关系所引发的纠纷中,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由于超过诉讼或仲裁时效而获得提起另一性质根本不同的诉讼的权利。
劳动法第七十九条的划定,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有人以为,王某未在公司作出解聘决定后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因此可以认定王某与公司的劳动关系业已终止,公司的诉求由此也就得以支持。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届满并不改变法律关系的性质
就本案的直接诉因而言,是因为公司单方面解除双方劳动合同所致,这本身就是劳动争议事项。就本案的实体内容看,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明确划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福利待遇发生的争议为劳动争议。
本案所涉及住房资金是王某的劳动福利权。该项资金划定在双方达成的劳动合同增补协议中。增补协议明确了公司为王某提供住房资金的条件前提是王某系公司的高级雇员、公司愿意至少聘用十年,并且在该协议中商定了该资金的归还时间和方式。这表明关于住房资金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双方的劳动权利和义务为依据的,是公司执行劳动法第七十六条的划定,即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并“进步劳动者的福利待遇”的行为。王某的住房资金作为一项福利待遇,是公司为王某履行劳动合同而提供的,是公司应当履行的劳动义务;王某得到住房资金是履行劳动合同义务后应当享受的劳动权利。不管是增补协议中为提供住房资金设定的条件——王某系公司的高级雇员,仍是增补协议为住房资金设定的前提——王某不得在十年期满之前辞职,都是劳动关系的内容。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达成的关于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劳动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职务和工作内容、劳动前提和休假期限、劳动待遇、合同的期限、合同的解除和终止、违背劳动合同的责任等。本案中,王某与公司之间的合同,在名称上是劳动合同及其增补协议,在内容上也具备了劳动合同的全部必备条款,从而成就了劳动法律关系所需的全部要件。
本案的性质属于劳动争议而非借款纠纷
本案主要的不合在于如何认定案件的性质,即属于劳动争议仍是借款纠纷?案件的性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之间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内容。通过分析本案案情可知:双方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内容都属于劳动争议,在程序上应当提高前辈行劳动仲裁,在实体上应当合用我国劳动法。
案例分析: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形成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为,王某未在发生劳动争议之日起60日内提出劳动仲裁,因此双方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本案属于借款纠纷,王某应返还公司的全部购房款及银行同期利息。第二种观点以为,尽管王某未在发生劳动争议之日起60日内提出劳动仲裁,本案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没有经由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法院不能受理。
2000年7月17日,公司决定解除与王某的劳动合同,王某对此不能接受。在双方交涉期间,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王某偿还全部住房资金。王某以本案属于劳动争议,未经劳动仲裁不应直接向法院起诉为由提出管辖异议。同年11月5日 王某提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委员会立案后经审理以为,公司系在外国注册成立,不具备我国企业法人的主体资格,于是以该劳动争议不合用劳动法调整为由驳回王某的仲裁哀求。
1994年1月24日,王某与在外国注册的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受聘于该公司的中国办事处工作。1995年6月20日,双方达成劳动合同增补协议:鉴于王某系公司的高级雇员,为鼓励王某全身心投入工作,公司为王某提供848000元人民币的住房资金,王某购房后每月向公司支付住房资金的1/240(即人民币3535元),公司期望并经王某本人同意合同至少履行10年。劳动合同及其增补协议还特别商定合同的有效性及争议的解决应依照我国法律。